一級學科代碼及名稱: 0830 環境科學與工程
适用研究生層次: 碩士(學術型)
适用學科、專業: 環境科學與工程
一、學科專業簡介
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為工科學科,于2004年獲環境工程二級碩士學位授權點,2005年獲批環境科學學士學位授權點,2017年獲批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本學科是海南省唯一的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肩負研究熱區環境保護技術和落實國家生态文明試驗區(海南)建設重任。學科目前擁有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和1個市級重點實驗室。堅持多學科橫向聯合,與環保企業、設計院和科研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設立了多個科研教學實踐基地,設立了聯合培養模式,形成以熱區特色為基礎,兼顧我國國情,培養具有熱區特色、專業過硬、科研和工程能力強、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環境科學與工程高級人才培養基地。
本一級學科設置四個二級學科研究方向:
1、環境科學方向,基于熱帶海島特色,聚焦近岸海域、工業企業、養殖基地和城鎮内河等重點區域,運用環境檢測分析技術和數值模拟計算等方法和手段,結合微觀和宏觀環境過程研究典型污染物(抗生素、微塑料和重金屬等)在多介質環境和界面中的污染水平、賦存形态和轉化機制,建立典型污染物的風險評估體系,識别高風險污染物并實現環境風險的預測和預警。服務于海南省濱海旅遊、水産養殖和自由貿易港建設等發展需求,助力海南省“禁塑令”和新污染物治理的順利實施,保障美麗海灣和美麗中國海南樣闆的建設。
2、環境工程方向,以熱帶島嶼能源開發及工業生産等過程中面臨的生态修複和環境污染問題為導向,聚焦熱帶島嶼的環境污染治理與修複新技術和原理,運用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方法開展海洋水污染防治與綜合治理、飲用水安全保護、水-土-氣-生物-固多圈層污染的綜合治理和利用、土壤-地下水污染與修複等方面的研究。
3、環境健康方向,聚焦環境污染與人類健康,整合環境流行病學、環境毒理學、環境化學、環境醫學和信息學等多學科技術,從基因、細胞、個體以及人群等多維度探讨環境污染與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及其機制,對環境污染物的健康風險進行識别和評估,對環境健康相關疾病進行預警與早期幹預,服務于海南健康島建設。
4、資源循環與碳中和方向,聚焦和解決資源循環利用和實現碳減排過程中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海島生物質廢物資源屬性,開展生物質能轉化技術的研究,重點關注生物質(熱)化學轉化能源技術和生物轉化能源技術,并發展環境功能材料相關研究。同時,運用環境科學與工程、地理信息系統、數據科學等專業技術手段研究海島資源開發利用的可持續性問題,開展環境信息監測、分析與碳排放評估,為海島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與決策支持,促進海島可持續發展與碳中和目标的實現。
二、培養目标和基本要求
1、基本知識培養目标:系統掌握本學科的相關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包括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生态文明理論、本專業基礎理論/知識,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理論/知識。
2、基本素質培養目标:具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具備較高科學素養;要具有獻身科技、服務社會的曆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具備嚴謹求實的科學态度和良好的學術道德;樹立法制觀念,保護知識産權,尊重他人研究成果。
3、基本能力培養目标:具備獲取知識能力,包括良好的信息查詢能力、學術交流能力等;對環境領域研究方法、研究過程以及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和價值具有清晰的判斷;具備良好的科學研究能力,能夠運用科學方法,客觀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具備參與工程實踐的能力;具備其他相關能力,如學習能力、科研創新能力、外語能力和計算機技能等。
4、創新能力培養目标:鼓勵學生追求創新思維和跨領域科研能力的提升,培養“獨立”從事本學科和相關領域創新型科學研究的能力。
三、培養方式及學習年限
培養方式:學術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主要采取課程學習、科研訓練、科學研究、學術交流、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實行導師個别指導或導師團隊指導。
學習年限:碩士研究生基本學習年限為3年。研究生在基本學習年限内不能完成學業的,可以申請延長學習年限;對提前完成培養計劃、學位論文符合申請答辯要求的研究生,經過規定的審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辯、畢業并申請學位。具體按學校研究生學籍管理有關規定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