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科學研究

科研成果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科學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彭麗成副教授團隊學術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

發布日期:2024-04-21    點擊:

根據美國基本科學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 ESI)2024年1月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以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為唯一單位,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生态與環境學院彭麗成副教授為通訊作者,2023年2月于植物和動物科學領域TOP期刊《Aquatic Toxicology》(IF=4.5,中科院二區)發表的研究論文“Impacts of microplastic–petroleum pollution on nutrient uptake, growth, and antioxidative activity of Chlorella vulgaris”入選為ESI全球前1%高被引論文。

ESI高被引查詢截圖

微塑料(MPs;< 5 mm)可以與海洋水生系統中的石油等共污染物相互作用,而且它們的聯合毒性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基于此,該論文重點關注了微米級聚乙烯(mPE)和石油類污染物對海洋生态系統主要生産者微藻的毒理效應及相關機制,特别是從微藻生境中的營養物質利用随mPE和石油類單一及複合污染的變化規律。結果表明,普通小球藻的生長情況在mPE和石油類的作用下發生了變化,并受微塑料粒徑、濃度、老化時間以及與石油類的結合等外部因素的幹擾。污染物脅迫下的普通小球藻細胞對Fe、Si、Ca、Mg等元素的吸收利用受到抑制,而對Mn、NO3-–N和PO43-–P的吸收增加。此外,通過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營養與生長指标的關系發現:Fe和Mn直接影響普通小球藻對NO3-–N的間接吸收,進而間接影響微藻的幹重(DCW)。Fe、Mn對NO3-–N影響的通徑系數分别為0.399、0.388。普通小球藻對氮的吸收是應對抗污染物脅迫的關鍵環節。總的來說,本研究通過營養元素變化規律的角度厘清微塑料對普通小球藻生長的影響,可為探究毒性機理提供新思路。

MPs-石油類對微藻的毒性及其關鍵影響因素示意圖

該論文以博士生高劉為唯一第一作者,該生目前就職于雲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近五年,彭麗成副教授負責的“海陸界面過程和資源化利用團隊”圍繞熱區海陸界面新興污染物(如微塑料)的環境行為和生态毒理效應,以及微藻資源綜合利用(如生物固碳産油、養殖尾水處理)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階段性的研究成果。近五年,先後承擔國家級及省部級等各類項目10餘項。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在國内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SCI論文32篇(含SCI工程技術類中科院一區TOP期刊SCI論文20篇,如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Bioresource Technology,之前已有3篇同時多次入選ESI全球前0.1%熱點論文和ESI全球前1%高被引論文),并發表英文專著章節5篇。此外,還積極參與公衆環境教育工作,比如,先前與清華大學溫宗國教授等知名學者一并以專訪人身份接受《财新周刊》封面報道:“終結海洋塑料污染”專題采訪,并接受直播海南科普節目“特輯!塑戰速決:人體内驚現微塑料 潛在危機不能忽視”采訪等。

文章鍊接:https://doi.org/10.1016/j.aquatox.2023.106395